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觸外

奶茶與中國

羅貴祥(香港浸會大學)


大家都應該知道最近冒起的「奶茶聯盟」罷。泰國電視紅星因誤將香港當為國家,而遭受中國的「小粉紅」大肆攻擊,即使道了歉,盛氣凌人的中國民族主義者仍不放過,結果引起台灣、香港網民的同仇敵愾,並組成「奶茶聯盟」,只因三地都有喝茶加奶的喜好,發展成「泰式奶茶」、台灣的「珍珠奶茶」以及香港的「絲襪奶茶」。中國的冒起,引發了新的局面與緊張。南海主權角力、湄公河水霸爭議、中印邊界衝突、中國對内外周邊的收緊高壓,以至戰狼外交的跋扈囂張,刺激了更多奶茶國或地區加入網上「聯盟」,如印度的「馬薩拉香料奶茶」、日本的「透明奶茶」、馬來西亞的「拉茶」等等。

奶茶聯盟地圖。(圖/Wikipedia Commons)

中國人無疑會認為,茶發源自中國(而牛奶則來自西方),但經歷過現代衝擊及殖民主義洗禮之後,亞洲人--譬如印度--想到茶,只會聯繫到英國,而不是中國。有印度人甚至以為,茶像佛教,是由印度傳到中國的。


東南亞地區喝茶而加奶,顯然是受英國或西方文化的影響。(「奶茶聯盟」以此突顯自己與中國的不同,卻沒有留意到,過去十年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也時尚消費奶茶,深圳某商場就出現過六萬多人排隊數小時為了買一杯奶茶的現象。)中國民族主義者必然覺得,茶的現代史其實就是西方在華的帝國主義略奪史,把中國在區内的朝貢體制秩序搗毀。西方人一直對來自中國的茶有迷思迷戀,認為一杯熱茶既可治病,又令人神靜氣清。不過茶葉真正進口歐洲,要等到十七世紀才發生。1678年,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首先將茶樹輸入西方國家。當然,能夠讓茶成為行銷全球的商品、消費品,無可否認是大英帝國的精心策劃,也緊緊扣連著它的殖民擴張統治歷程。


十九世紀中葉,英國商人開始在印度及錫蘭大規模種植茶樹,產品出口到世界不同市場,甚至將中國的競爭者比下去,其中的原因是英國商人懂得把英國在南亞生產的茶葉,宣傳為現代文明又衛生。相反,晚清的中國競爭力嚴重衰落,經濟產出「內捲化」,即使是茶的原產地,在世界消費市場上,產品形象再難有吸引力。最令中國民族主義者痛恨的,不單是大不列顛帝國以另一種植物(鴉片)換茶以扭轉中西的不平衡商貿,而是後來者的英國茶及其文化影響在世界的滲透力量,促使不少不知情者,完全忽略了中國才是茶出產與茶文化的源頭。


然而,中國人仍把茶視為文化根本及身分,不容外人挪用扭曲,其實亦未必完全合理。十九世紀中後期,中國的茶貿易分崩潰落,全賴福建的茶商到東南亞重新開拓以南洋華僑為主的海外市場,才得以持續。茶業的「僑銷」抵消了「外銷」的虧損,在東南亞所賺得的,更可以幫助中國茶生產與行銷方法的改革。今時今日,中國茶還可以與其他眾多世界飲品競爭,當年海外經營及回饋的功勞,不能抹殺。一味以大中原心態、純正國粹的概念,不會有助我們理解茶的現代性。


在這裡說的「茶」,也許不過是比喻;正如「奶茶聯盟」裡的「奶」和「茶」,都不外是象徵。當然奶茶裡常在的「糖」(另一個殖民帝國史的重要環球食材),也牽扯著複雜糾結的國際文化交織關係。就是「茶」和「奶」,已代表著種種「硬實力」與「軟實力」了,亦引申出不同以至交戰的歷史詮釋,測試我們究竟有多尊重、接受既存的歷史,抑或否定自己不喜歡的部分、選擇性地理解,甚至要改寫過去。


歷史敘述的瓜葛,本來便不易條理井然地分割,正如奶茶混合的難以分解。遭受過西方殖民現代化衝擊的亞洲小國或小地方,求存於大國勢力鬥爭的間隙之中,經歷著不同力量的交鋒、交匯及重疊,具有對沖、平衡或跟風順流的求生本能。表面上,崛起的中國深信西方正急速沒落,時勢在自己這一邊,於是公然挑戰西方的霸權,觸發即將出現的新冷戰。舊日的美蘇冷戰格局,意識形態壁壘分明,每個牽涉其中的國家,無法不選擇陣營靠攏。現在亞洲眾「奶茶國度」是否必須在兩極的地緣政治中,靠在一邊?


如果「奶茶聯盟」是一種新的「亞洲主義」(Asianism),它與上世紀的亞洲主義有甚麼異同?除了都是較小國家或地區發動的政治串聯為共通點外(奶茶聯盟的顯著特點,是在疫症大流行期間純靠網絡聯結的組合),最大的差異是他們要對抗的不再是區外的西方列強,而是區内的新興霸主(「復興」只是中國官方的說法)。不過,奶茶聯盟的所謂共同敵人也不過是個幌子,每個地區其實只是借此來動員及對抗本身的強權政府。因此,正如上世紀的亞洲主義聯結一樣,民間與政府内部實際存在著不少緊張矛盾,即使他們有共同的外在敵人。


曾經是亞洲主義重要一員的中國,如今卻成了眾奶茶國度的最大真實或假想敵。由於內在政治的原因,中國向外展現的「自信」正不斷為它的軟實力大大減分(當然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仍不容忽視),所謂戰狼外交實則是對内的表演式民族主義。四面樹敵不單打擊國際經貿,最終「內循環」也不易為。當下中國的行徑好像又要把國際形勢再推向兩極二元,要令世界再變得非黑即白、非茶即奶、忠奸分明,不是擁抱舊霸主,否則就要被新霸主收編--都是壞與更壞的所謂選擇。中國發展過去的成功,是懂得靈活地變更及調整,而不是只朝一個方向怒火盲攻。


曾幾何時中國既要重振「茶」的身分文化,又同時想擁有「奶」的現代國族質素。民國政府在抗日戰爭時期,大肆鼓吹國民喝「豆奶」(豆漿)以補充營養;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飲「牛奶」的風氣,亦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動支持。只是2008年的奶製品污染醜聞,遺害至今,中國人買嬰兒奶粉仍繼續往境外尋。


其實,中國都是要為它的茶加奶,只是還未懂得加糖吧。


羅貴祥

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及系主任。世局艱難,時常提醒自己要多關懷受苦受屈的人。近作有小說〈夜行紀錄〉,刊於《無形》31期(2020年) ,並與攝影師張才生合作,參展香港文學季展覽「離留之間」。

34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Yorumlar


bottom of page